AI、程式與人文對話新生焦點工作坊引領創新思維
【人工智慧跨域研究中心訊】
2025政大「超政新生定位營」於開學前啟動,人工智慧跨域研究中心(AI中心)、人工智慧應用學士學位學程(AI學程)、數位內容與科技學士學位學程共同舉辦「AI跨域×探索×應用」焦點工作坊,邀請張家銘主任、蔡欣叡主任與吳怡潔助理教授三位師長為新生說明校內 AI 跨域資源與學習管道。
首先AI學程張家銘主任以「為什麼學生想選政大?」破冰,強調政大在人文素養與師資培育上的優勢,並介紹自由選課機制、跨校合作與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CA)等整合式 AI 課程,詳細說明學生可由知識打底,循序學習電腦圖學、文字處理等資訊領域,進而把 AI 技術應用於商業、法律等專業場域。
蔡欣叡主任接續介紹「數位內容學程」,指出該學程適合欲結合人文藝術、美學與程式實作的學生,內容超越一般資訊應用 coding,並提供 VR 與數位藝術中心等硬體資源,支援科技藝術、互動裝置與大型展覽等創作方向。蔡欣叡主任也提及學程學生在 OpenHCI、各類跨界競賽及 ACM CHI Student Research Competition等賽事上的佳績,展現從理論到實作的轉化能力。
而AI中心吳怡潔助理教授則說明「AI跨域微學程」是定位為 AI 入門友善的學習管道,課程分為「基礎資訊通識」、「進階選修」、以及以實作為導向的「應用選修」課程,強調循序漸進與「做中學」的實操訓練,旨在建立學生辨識、運用 AI 的素養與實務信心。演講最後,吳怡潔助理教授也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AI的賦能與附身之間的差異為何?是讓人類掌控AI、使AI成為我們的得力助手,還是凡事以AI為依歸、不容質疑?」引導學生深入反思AI在學習與生活中的適切角色定位。
工作坊的實作環節「從 vibe coding 到鼓起勇氣改程式的距離」,由吳怡潔助理教授親自帶領學生透過 Anaconda(常用於資料科學與機器學習的開源環境)進行實作演練,循序漸進地學習如何架設互動式網站並掌握基礎程式概念。同時,也示範如何正確運用大型語言模型(LLM),協助建立程式架構與撰寫指令,降低 AI 學習門檻並提升實作信心。
面對陌生的程式語言,參與學生普遍表現新鮮與迷惘情緒,但吳怡潔助理教授以正向的態度勉勵學生不要受挫。吳怡潔助理教授指出,隨著AI技術日新月異,單純依靠程式撰寫能力已不足以應對未來挑戰,學習程式語言更應著重於如何與大型語言模型(LLM)協作。吳怡潔助理教授也期許大家可以在接觸本次工作坊體驗之後,面對新科技可以不必恐慌,並儲備相關知識以及培養 AI 技術變化的適應能力,為迎接充滿挑戰與機會的未來做好準備。
更多資訊請參閱:政大校園新聞
吳怡潔助理教授(左)、蔡欣叡主任(中)、張家銘主任(右)蒞臨現場,為新生說明AI相關課程的內容,勉勵新生多方嘗試跨域管道(照片來源:AI中心)
「AI跨域×探索×應用」工作坊於電算中心講堂舉辦,與會新生專心聆聽(照片來源:AI中心)
工作坊互動熱絡,與會新生踴躍發言(照片來源:AI中心)
吳怡潔助理教授介紹 vibe coding 相關起源及概念並帶領學生實際操作(照片來源:AI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