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舒適圈 讓AI成為各領域的應用工具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 楊育青經理、知勢- 提供AI新知與觀點的媒體 報導】
【圖片由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提供】
將AI視為應用工具,為各領域所用
目前國內已有四所大學設有AI相關的研究及應用中心,以人文及社會科學見長的政治大學,今年也將成立「人工智慧與數位教育中心」,除了自主研究、產學合作外,中心還有個重要的任務是提供各學院跨域的教學,包括AI相關的基礎知識與應用以及與各學院老師共同合作研究。
人工智慧與數位教育中心主任左瑞麟表示,雖然政大缺少傳統電機等工科的硬體資源,但目前AI不只能應用在工程領域,幾乎所有人文社會的領域都可以進行跨領域的連結。政大是將AI這個技術當作一個應用,看可以與哪些相關的科系結合發展。他表示,目前幾乎各個科系都可以連結人工智慧這個技術進行相關應用或研究,包括歷史、哲學、傳播或是自然科學都有相關,中心的教學目的並不是要培養掌握高深技術的研究人才,而是要讓學生對人工智慧的技術內涵有基礎的認識,同時能連結自身學科的知識。
不只是教學,左瑞麟提到,中心也希望能提供各專業領域的老師,在進行研究時,如果需要結合人工智慧相關技術時,能提供相對應的資源。
AI結合人文科學,跨領域人才如何培養?
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新聞也圍繞在未來哪些工作將被AI取代的討論上,當中包含了許多人文或是社會科學職缺,連帶也引發許多學生的危機意識,擔心所學的知識是不是會被取代?或是所處的科系在AI時代是不是沒有發揮的能力?因此,許多人會希望透過學習不同專業來為自己增能。左瑞麟建議,除了投資自身興趣之外,也能增加對資訊科技的瞭解,尤其是在AI與資安兩個核心領域,具備基礎的寫程式的能力,不一定要寫到多深、多強,但要能理解程式的基礎邏輯,知道在工作上有哪些方便的工具可以使用;同時,也應該要具備基本的資安素養。
人工智慧的應用除了需要專業知識外,也需要能了解相關技術背景,但要沒資訊背景的學生理解人工智慧,甚至開始學習程式語言,大家的接受程度如何?左瑞麟分享,人工智慧與數位教育中心從去年開始,至今已經舉辦過六場公開的AI講座,主要是邀請校外知名的AI專家學者或中心的研究員進行演講,報名的校內師生都不是傳統的資訊背景,許多商學院、社會科學院、法學院及外語學院的學生都有興趣想了解相關議題。
當然,他也能理解對於沒有程式背景的學生來說,要跨出舒適圈學習不一樣的領域知識,一開始難免會有排斥。但是,萬事起頭難,真的跨出第一步之後,一步一步慢慢去做,就沒有這麼可怕了。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左瑞麟說,許多知識都能在網路上找到,要成為跨領域的人才,首要是要具備好奇心與冒險心,面對不了解的事物,願意跨足去嘗試,並且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除了網路上公開的學習課程,學生也能透過雙主修、輔系,或是一些學分學程或是學位學程獲得專業知識,學生也應該積極的去了解這些資源,看看是不是有興趣或是對自己的領域能有幫助。
--轉載自知勢KnowlEdge 觀點,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