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繪圖時代|X藝術價值】關鍵評論訪問中心吳致勳研究員
【採訪報導標題】【AI繪圖時代】輸入一行指令產生一張圖,稱得上藝術嗎?我們該如何解讀AI生成圖像的價值?
2022年9月,傑森.艾倫(Jason Allen)的Midjourney畫作《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數位藝術類首獎,開啟了「AI生成圖像是不是藝術」的討論。
輸入「/imagine」和提示字(prompt),幾秒內AI就能幫你產出四張圖,這般創作模式顛覆了大眾對於繪畫的既有想像,不須要拿起畫筆從草圖開始勾勒,不須歲月累積的繪畫硬實力,也不再須要花費大量時間完成作品。
然而,輸入一行指令產生一張圖,真的稱得上是藝術嗎?我們又該如何解讀AI生成圖像的價值呢?
AI如何將文字轉換為圖像?
在評價AI生成作品是不是藝術之前,必須先了解AI究竟是如何藉由使用者的提示字產生圖像。
「文字轉圖像」最基礎的概念是,將提示字轉換為文字編碼,文字編碼再轉換成圖像編碼,最後再將圖像編碼解碼形成圖像。而AI繪圖工具的核心技術就在文字轉圖像過程中所使用的演算模型;以Dalle-E2為例,Dalle-E2分別運用CLIP(Contrastive Language - Image Pre-training)及Diffusion。
透過CLIP處理自然語言,Dalle-E2能夠理解文字與圖像之間的相關程度(不是一段文字、一張照片的對應關係),當使用者輸入「宮崎駿」時,模型能將文字對應到與「宮崎駿」相關性較高的宮崎駿圖像;透過Diffusion解碼生成圖像,Dalle-E2能避免直接輸出資料庫中既有的「宮崎駿」圖像,產生與宮崎駿「風格」類似的結果。
「輸入一行指令產生一張圖,這叫藝術嗎?」擁有六個月Midjourney使用經驗的玩家李怡志懷疑。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副教授陳秉訓則表示,AI只是依照模型與資料庫內容進行運算,沒有創造、不是創作。國立政治大學人工智慧與數位教育中心研究員吳致勳補充,AI的優勢在於仿作、模擬風格,或是更有效率地融合不同藝術家的風格,但仍缺少「從無到有」的創造性價值,「沒有前人的基礎、AI沒有學習的內容,一切都是空談。」
AI圖像創作者、玩家:創作理念成就AI生成圖像的藝術性
李怡志不認為透過AI直接產出的作品能稱為創作,除非是進一步地將AI生成圖像反覆進行修改與調整,才能慢慢展現出創作者的理念與作品的藝術性,「否則就只是出圖而已。」
藝術大學出身的設計師/AI圖像溝通師林自庠認為,「思想」、「技術」、「美」是構成藝術的要素,任何人透過AI都可以隨意輸入提示字而產出美的內容,但如果缺乏想透過畫面傳達給其他人的思想、沒有了解哪些提示字能夠更好呈現畫面的技術,那麼就稱不上是藝術。
李怡志補充,藝術是對當時社會進行非常強烈的洞察後產生的呈現方法,AI繪圖工具確實能夠幫助具有藝術概念卻沒有能力完成的人,但就李怡志的觀察,許多Midjourney使用者並沒有思考自己要表達什麼、為什麼如此表達。
AI藝術創作者鳥巢則分享他透過AI工具進行角色IP系列創作的經驗。他能調整角色的服裝、動作、互動關係,也能改變場景、光源光線、鏡頭視角、場面調度等,將自己想像的畫面、編撰好的劇情透過AI繪圖工具一一實現,「我覺得我好像是一個導演,一個成本很低的導演。」
2023/01/17 劉亭妤
---轉載自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